天下一絕--重慶銅梁舞火龍(圖)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重慶1月12日訊(通訊員 沈安娜)重慶銅梁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舞龍之鄉”。銅梁龍舞包括龍燈舞和彩龍舞兩大系列。龍舞是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形式。
國家旅游地理重慶1月12日訊(通訊員 沈安娜)重慶銅梁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舞龍之鄉”。銅梁龍舞包括龍燈舞和彩龍舞兩大系列。龍舞是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形式。據悉,銅梁舞龍始于隋唐,盛于明清,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火龍舞”又被冠為“龍舞”之首,這種舞在場地四周分布8到10個小火爐,燒熔鐵水,以鐵水打出金花為龍伴舞造勢。當千余攝氏度的鐵水被擊打至空中幾十米高后,天地頓時鐵花綻放,火花飛濺,頗為壯觀。每當春節或元宵節之際,人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購買火藥,制造火龍,配以煙架、禹門等多種火焰表演。最長的火龍達40多米,表演時場面極為震撼、驚險奇特,深受人民群眾的格外青睞。
首先,它風味獨特、套路多變。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鄉土氣息,充分調動著人們的觀賞熱情。其次,貼近民間生活情趣。舞龍手們赤膊上陣,拼搏向前,陽剛氣十足,反映了人們對火熱生活的熱愛。再就是民間傳說認為,火燒龍火花襲人,可除去身上的晦氣,可為來年祛病免災,事事稱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起響,舞龍人和觀龍人就起有興致!
走進“中國舞龍之鄉”-重慶銅梁高樓鎮
火雨紛紛,星落遍地。一條長龍,就在那火雨中逡巡、游走。鐵水師傅李詩敏,站在場子一邊,身旁火爐上是冒著泡的鐵水。他大喝一聲,手一拋、再一擊,一瓢鐵水飛上高空10多米,如紅色煙花在空中綻放。一個個裸著上身、穿著短褲的舞龍手,揮舞著龍身,沖入這紛飛的煙火。火龍矯健雄壯,觀者連呼過癮,第一次看得人更是目不轉睛。作為“銅梁火龍”之鄉的高樓鎮,火龍文化歷史悠久,盛名遠播,每年都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邀約“銅梁龍”。
在銅梁高樓鎮的涪江江面上,陽光給平靜的江面上鍍上了一層薄薄的金箔,漁民蕩舟撒網,歡快的山歌在江面蕩漾;山坡地頭,村民忙著在松土、鋤草、施肥……好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平靜而簡單的小鎮,卻舞出了全世界驚艷的“銅梁火龍”。與你嚓聲而過行色匆匆的路人,在田坎中農忙的村民,甚至是學校的一名學生,他們其實是一名舞龍人。
高樓鎮地處銅梁、合川、潼南三地交界處,是“銅梁火龍”之鄉,涪江繞鎮而過,便利的水陸交通給小鎮帶來了經濟的繁榮。鎮上的數百莊稼漢子忙時種田,閑時玩舞火龍,他們不僅把莊稼種得好,而且風風火火把火龍舞遍了大半個中國,并舞出了國門。
“玩火龍是我們高樓人的絕活。大蠕龍、豬啃南瓜這些品種,很多地方的人都能玩,但說到火龍,離了我們高樓鎮的人就是不行!” 說這話的人,是銅梁火龍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詩敏。今年已經66歲的李詩敏,談到舞火龍,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李詩敏說:“現在鎮里的舞龍隊特別多,特別忙,特別有勁。”
聽舞龍手們聊天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平日里,走南闖北“趕場子”更是常有的事情。說到起興處,李詩敏更是從自家旁邊小屋里拿出了他打鐵水的木板和鐵水桶和生鐵。“舞火龍講究的是配合,而配合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練出來,需要時間堆積。比如我現在是鐵水師傅,那么我打鐵水的時候,就一定要清楚舞龍到什么點,什么時候,怎么打出去鐵水,既不會傷害到舞龍師傅,又能炸開顯得好看。” 他說。火龍師傅們全是赤膊穿梭于滾燙的鐵水和煙花中,有一定危險性,但我們是看著父輩們舞火龍長大的,有技巧,不怕”,李詩敏說,自己率領的火龍隊伍,曾多次在國外演出,在國內演出的次數那就更多了。李詩敏得意地說,燒鐵水要有技術,火候要掌握好,表演到高潮,鐵水溫度不到不行,可是熱早了也不行。一直以來,火龍的傳承都采取“父傳子”的教學模式。而目前高樓鎮是在鄉村院壩、文化廣場進行集中教學,不讓它失傳。李詩敏自幼與父親一道耍龍燈,練就了一身舞龍的把式。他在繼承傳統龍舞表演藝術的基礎上,通過幾年的琢磨和試驗,自創了火流星表演。火流星一跳躍,火龍就呼嘯而來,觀看的觀眾無不高聲叫好。
踏上重慶市銅梁區的土地,見到最多、聽得最多的都是“龍”。街道、酒店、商場多以“龍”字命名,與“龍”相關的景觀雕刻更是隨處可見。
一個被遺忘千年的安居古城
大凡游覽過千山萬水的人,都會懂得,只有那些沉淀得起時光的城市和建筑,才是最耐看最有味道的風景,原鄉的石板路、古城墻、油紙傘、大戲臺、水云龍,哪怕帶著鄉愁,都是美到奪目!
走進銅梁安居古城,原名赤水。明成化十六年更名為安居,有安居樂業之意。安居古城有九道城門,先以磚木修建,明朝中葉后以石改砌。星輝門位于安居古城南,是最高的一座城門。漫長的歷史,安居與龍結緣。安居人不僅代代相傳著精湛的龍燈制作技藝,舞龍技巧也是聞名遐爾。安居是銅梁民間彩扎工藝的發源地之一。一路走來。木門石路紅墻流水、繁花綠葉深宅庭院,置身其中,在說書人的驚堂木節奏之間,在與眾多女子的點頭交錯間,在學習扎龍技藝的點睛筆墨里,也在水云龍舞動的靈氣里,她追尋一點一滴的故鄉記憶。舞龍的穿、騰、躍、翻、滾、戲、纏的精氣神韻,像歷史的回響,也似故鄉的意義,百轉千回,魂牽夢縈。
清晨的安居古城清新、干凈,安詳。走進巷子小雨如霧氣般洋洋灑灑的掉落。三三兩兩的老人提著竹籃沿著古城的青石板路溜達著,我好奇的上前探尋,原來是去城外不遠地方趕早市。不時會碰到幾只早起的小狗悠閑的溜達著,看見生人它們也不狂吠,或許是見慣了來這里的陌生人,或許是壓根就不稀得瞅你。古巷中的孩童來回嬉戲追逐,打破了清晨古城的靜謐。幾縷炊煙裊裊升起,古城的店鋪逐漸的開門迎客,面館也迎來了幾位不會說中文的外國男女,喜歡古城里的小面,更喜歡這里的辣。看著他們交談甚歡,不時地指手畫腳,我忍不住暗自偷笑。青石板一塊接一塊從我的腳底滑過,目送我歡樂而行,貪婪地呼吸著清晨的空氣,徜徉在流進古城小巷的蒙蒙細雨中。
望著古城墻上那拋繡球的閣樓,思緒仿佛飛到了那個古老的年代,一襲紅衣的女子站在閣樓里,隨手一拋她的幸福就此定格。店鋪里不停的包迷你小粽的老奶奶,手法如此的嫻熟,小小的粽葉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飛,三兩下一個精致的綠意悠悠的三角粽就被掛了起來。他身后拌米的老爺爺默默的干著活,奶奶也不吆喝,只是不停的在掛她的小粽子,不一會她的鋪面上就掛滿了粽子,一個個被扎成堆的,一個個被串起來的,在奶奶的巧手中寫滿了詩情畫意。
湖廣會館的高大門樓十分醒目,四面翹起的房檐,如要展翅騰飛的雄鷹。就如同這當年飛來這里的富賈巨商,在此經營者自己的生意,為了能把生意做強做大才有了這個可以商議大事的會館,才有了相會老鄉的場所,品嘗家鄉菜的地方。這里曾經的輝煌,這里曾經的繁華,都一一鐫刻在這千年的古城中。文人墨客,富賈巨商,都曾是這安居古城歷史的見證。
走出古城,拐進迎龍門,拾級而下。古渡口雖經過千百歲月的沖刷、稀釋,卻猶存當年的些許風韻。幾只船零落地停靠于岸邊,兩位婦人在捶洗著衣服,毫不理會來來往往的游人。乘上游船暢游涪江瓊江,兩江交匯于此。這邊樓閣倒影在水中輕柔地舞動著,那邊的翠竹倒映在平靜的江面讓你難以分清那個是真哪個是假。閣樓與綠色將河水染成了一幅山水畫,讓河水飽蘸古城的墨味。古城的橋總會很及時地出現在眼前,跨過河水,微微拱起的身軀釋放出無盡的意境。而水,滿懷柔情地拂過水中的橋身,從橋下從容漂游而過。
古城的夜是寂靜的,店鋪都已打烊,只有酒吧街上燈火通明,把酒言歡,對酒當歌。古城的江邊放飛祝福,放飛平安,孔明燈徐徐升起,讓它把我們的祝福帶給遠方的親人,把我們的愿望盡快實現。登上城隍廟安居古城盡收眼底,古城仿佛一個古老的傳說,訴說著這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歷史。古城更像一個癡情的男人,一直矗立在山城江邊,歲月已在他的臉上刻出滄桑痕跡,心卻還似當年模樣,想著心愛的人兒,一個身穿繡羅衣裳的女子,笑語盈盈地歸來,在城外的孤舟上再唱起泛黃地曲調。臨別古城的剎那,我頻頻回頭,難舍那些白墻黛瓦,亭臺樓榭,青石板路,傳統悠遠的古文化。蒙蒙細雨讓古城的生命更加豐盈潤澤,古城煙雨悄無聲息地滑落人間……
安居古鎮科甲坊
非遺文化舞火龍
鋼花飛龍
鋼花飛長龍舞
古城街頭在打水的男人(雕塑)
紅紅火火的鋼梁火龍
黃浦軍校重慶分校
銅梁安居古鎮
銅梁高樓火龍傳承人在打鐵花
銅梁火龍甲天下
銅梁一絕舞火龍
舞火龍
舞火龍新迎新春
舞龍的小伙
中國舞龍之鄉銅梁高樓鎮女子舞彩龍
重慶安居古城
重慶銅梁鬧新春
重慶銅梁舞火龍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友評論